有推-微信公众号推广-网络推广-论坛推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32|回复: 0

两会一线丨专访中大校长高松:稳步推进教师聘任制度和学部制改革 ...

[复制链接]

117

主题

263

帖子

82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21
发表于 2023-3-15 08: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访谈摘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的“主力军”作用愈发明显,应尽快完善基础研究支持机制,提高稳定资助比重。
►中山大学期望能做央地共建促进世界一流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为大湾区建设世界医学人才高地和国际一流医药创新中心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中山大学一批专家教授实实在在地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越来越多香港的大学落地广东,虽然规模不算很大,采取的是国际化精英化培养模式,对内地高等教育是很好的补充,有助于优势互补和交流互鉴,丰富内地高等教育模式和层次。
►中山大学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成形,为下一步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海洋强国战略,我们不能缺席。中山大学在“双一流”综合高校中,海洋学科异军突起,重塑了中国海洋科教的版图。
►博士生资助体系改革要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研究生活条件和环境。
►“预聘-长聘”制度的核心与原则是什么?通常大家理解的可能就是“非升即走”,但实际上它们不能划等号。我觉得其核心理念是:吸引和支持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者专注发展新的学科与研究领域和方向,塑造学科与院系的未来。
►我们推进学部制改革,目的是健全学术治理体系,激发院系活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学科交叉,更进一步提升自主培养人才的能力水平。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带来了两份建议:一是加大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二是建议央地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
教育和科研是高松长期关注的重点。去年,中山大学推进了多项重要改革,包括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学部制和博士生资助体系等。在担任中山大学新校长这一年多时间里,他以温和的“改革者”形象出现,低调务实,熟悉他的人评价,“性格和作风都比较温和”。
高松于1964年出生,年仅43岁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近十年里,他先后成为了三所顶尖大学的“治理者”:2013年9月起,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2018年4月起,担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半年后南下广东,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2021年11月,他接棒出任中山大学校长。
两会期间,高松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介绍,中山大学目前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建有60多个院系和10家附属医院;通过统筹相近学科,已顺利组建了七个学部;对新聘教研人员实行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预聘-长聘”制度。
多所港校进驻粤港澳大湾区,湾区内新型院校崛起,中山大学也开拓出了“三校区五校园”的庞大体系和版图。向外创新,对内整合,中大肩负重担——不断努力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建议加大对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
澎湃新闻:每年两会,教育都是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请问今年全国两会您带来哪些建议?
高松:我比较关注教育、科技领域,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的内容。今年全国两会,我准备了两份建议:一是加大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二是我跟宋尔卫代表建议央地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通过试点探索新时代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这两个建议是聚焦国家宏观政策,立足学校特色优势,在一定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初步想法。
关于基础研究方面。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快速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的“主力军”作用愈发明显,但是也存在国家对高校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不足、对于科学家的支持以竞争性项目为主、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投入不足等相关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完善基础研究竞争性与稳定性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提高稳定资助比重,比如,通过现有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比如建立杰出科学家长期支持计划等。
通过这些举措鼓励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围绕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的自主选题研究,充分考虑从0到1的原创性探索、关键技术的基础科学问题攻关研究;增加“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101计划” 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提高生均拨款,大力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走实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我的另一个建议是央地共建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医学院(部)。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对于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具有决定性意义。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强强联合下,开启了在多学科平台上培养医学人才的新局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合校促进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同时,医学教育的完整性被削弱、医学教育的独特性被忽视、资源投入不足等弊端也逐渐显现。
我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医学部主任、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代表一起提出建议,协同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大学等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和促进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建立更完善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与卫生健康事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的新时代医学拔尖人才。
中山大学医科作为大湾区的医疗高峰,有百年医学教育历史,秉承“三基、三严、三早”教育传统,毕业生质量享誉国内外。中山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拥有6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占广东省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总数的40%,是大湾区医疗服务的绝对中坚力量。
学校于2022年底成立了医学部,统筹协调整个医科8个学院、10家附属医院的医学教育。中山大学期望能做央地共建促进世界一流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为大湾区建设世界医学人才高地和国际一流医药创新中心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澎湃新闻:去年,中山大学给新生发的录取通知书里,装了一个出圈的特别的东西“茶饼”!后来大家才知道,因为中山大学对口支援云南凤庆。此外,中山大学帮扶的“阿者科计划”,还作为全球旅游减贫中国方案走进了联合国。您觉得中大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可以推广吗?
高松:教育和医疗的提升,是可以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而教育和医疗资源正是中山大学的优势。我们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定点帮扶云南凤庆、广东连州,这是“组团式”帮扶的,实际上我们的脚步远不止这些地方。
海军首位女舰长韦慧晓在中大读书期间,曾经作为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西藏林芝支教,是24批320名支教成员中的一员。中山大学在新疆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也将于今年揭幕。我们在教育和医疗帮扶的同时,通过传帮带,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春节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社会推介2022年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中山大学助力“小茶叶”成为云南省凤庆县兴县富民“大产业”的案例脱颖而出,成为获奖的6所高校之一。
在我们刚刚开展的中山大学“我们这五年”主题展览上,有一个特别的木牌,这个木牌曾置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阿者科村口处,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团队发起的旅游减贫公益项目——“阿者科计划”这5年的实物见证。木牌第一次制作于2019年3月,上面镌刻了保教授团队基于“旅游吸引物权”学术理论,为阿者科村制定的分红规则,以统一实现脱贫攻坚、遗产保护和旅游接待这三个目标。2021年10月,随着“阿者科计划”进入第二期,木牌内容更新为“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第一期木牌被运回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则研究中心保管。这块木牌见证了高校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更大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我们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李郇教授团队通过在广东、福建、辽宁、青海、湖北和云南等全国50多个城乡社区进一步实践,总结和凝练出的“共同缔造”治理模式,社会影响不断扩大。2020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2021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这两份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共同缔造”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中,在国家层面向社会推广。
这些都说明,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高校都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中山大学一批专家教授实实在在地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大湾区高校优势互补
澎湃新闻:近些年,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不少名校陆续进驻大湾区。中山大学相应做出了哪些改革,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优势?
高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先后落户大湾区,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也在积极谋划,一方面推广了香港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经验,有力地推动了香港高校融入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香港高校在大湾区科研成果的分享转化,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优势,共同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越来越多香港的大学落地广东,虽然规模不算很大,采取的是国际化精英化培养模式,对内地高等教育是很好的补充,有助于优势互补和交流互鉴,丰富内地高等教育模式和层次。
这些年,我们紧紧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于2016年牵头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组建粤港澳高校联盟。2019年,联盟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至今,联盟已汇聚了粤港澳大湾区42所高校集群发展,9所香港高校都是联盟成员院校,每年召开理事会、校长论坛,凝心聚力,融合发展;每年举办上百场粤港澳高端学术论坛,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科研项目上千项,开展师生交流活动上万人次;在海洋科技、超级计算、空间科技、研究生教育等学科领域和高校事务范畴组建了48个专业联盟。
其中超算联盟由中山大学牵头,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联合共建,通过中山大学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打造全国首个“点对点”跨境专线,成为联通内地和港澳地区的高性能计算和数据处理服务平台,目前已为两百余个港澳及海外科研用户团队提供超过2亿核时的超算服务,有力支撑香港科技创新成果产出。
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山大学在广州、珠海、深圳布局“三校区五校园”,积极与联盟院校探索学生交流、学分互认、联合培养、教师互聘等合作,开放共享线上课程,建设智慧校园,打造“夏日学院”暑期学生交流品牌项目,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服务培养新时代引领未来发展的人。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比如大家都有毗邻海洋的特点,海洋学科都有传统与基础,我们就与香港、澳门的大学合作共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7所香港高校参与其中,积极推动建设多个创新团队,在海洋分布式立体感知网络和海底原位观测融合网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2023年度秋季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中,共同建设海洋高端人才队伍。
我也很高兴和各位分享,中山大学目前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建有60余个院系和10家附属医院。为了进一步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建设具有中大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中山大学通过统筹相近学科,已顺利组建了七个学部,未来,除了院系层面,也希望可以通过学部层面加强与香港和澳门高校的合作,推动跨学科合作研究和人才联合培养。
澎湃新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是中山大学继广州校区、珠海校区后的第三所校区。这三所校区如何统筹规划、错位发展?
高松:过去几年,我们的珠海校区升级蝶变,大力发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我们新建了深圳校区,布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且短短几年时间,校区建设平地起高楼,办学取得跨越式发展。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成形,为下一步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澎湃新闻:刚刚过去的春节,“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前行的画面刷屏,想知道中山大学为什么会有一艘破冰船?中山大学近年来大力发展海洋学科,请问是有什么考虑?
高松:“中山大学极地”号是我国高校唯一一艘极地破冰船,也是我国既“雪龙”号、“雪龙2”号之后的第三艘破冰船。
我们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实际上我们不止“中山大学极地”号这一艘船,我们现在有一个船队。“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是目前我国综合科考船当中性能最强的,但是它能抗冰不能破冰,极地号与它形成互补,这两只船可形成覆盖“深海-极地”全域的大洋科考能力。我们还有第三艘船——珠海云,它是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还配了很多无人艇,是由中山大学受委托管理的南方海洋实验室打造的。这三艘船对未来国家的海洋科考、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山大学在“双一流”综合高校中,海洋学科异军突起,重塑了中国海洋科教的版图。
早在1928年,中山大学就开展了我国首次对西沙群岛的科学考察,这是中国今天对西沙群岛行使有效控制的史证之一。西沙群岛一度被列为中山大学海洋实习基地,中大甚至当时还取得了对西沙群岛矿产的管理权和开采权。此后不同历史时期,中山大学多次前往南海开展综合科学考察。
广东,毗邻南海,拥有我国最长的海岸线。广东所属海区是我国经济社会活动最频繁的海区。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近30年位居全国首位,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中大有研究海洋的传统,又地处南海边,拥有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条件,推进海洋强国战略,我们不能缺席,一定是责无旁贷、舍我其谁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指示,为国家培养高层次海洋人才和提供高水平学术支撑。
“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试航。

稳步推进教师聘任制度和学部制改革
澎湃新闻:我们了解到,您很关注博士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改革,去年中山大学也大幅提高了博士研究生的奖助标准。请问这是出于什么原因?改革成效如何?
高松:从去年的9月1日起,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奖助金平均从每学年4.6万元提升至5.8万元,平均涨幅是26%。尤其最低一档奖助金涨幅最大,受惠面最广,涨幅40.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生也享受同等待遇,所有符合参评资格的学生均按照提高后的奖助标准执行。
像当时就有博士生反馈说,这个对大家的生活保障力度还是很大,自己可以减少一些兼职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上。
中大的奖助金标准调整之后,总额有所增加,跟国内的一些单位相比,我们并不算很高,估计是中上水平。
博士生资助体系改革要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研究生活条件和环境。我们希望更好发挥导师的作用,发挥科研经费的效能,吸引更优秀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让老师将更多精力和经费投入研究生培养,引导研究生资源向学术活跃的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倾斜,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研究生奖助金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学校自筹经费、导师(培养单位)配套投入三部分。方案实施后,导师从科研经费中分担的部分有所增加。
总之,学校改革后的奖助金体系不管是等级还是金额,对在读学生起了更大的激励作用,对外吸引优秀生源,也是有竞争力的。
澎湃新闻: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也是高校备受关注的话题,中山大学具体是怎么做的?
高松: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建设一流大学关键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
我到了中大之后,从人才培养方面,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其中最核心的最关键的还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怎么样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教师的水平,而这个最关键的又在我们的“进人”关,“预聘-长聘制”是一种现在国内外通行的做法,能够去全球招聘优秀的特别是年轻的老师。
2023年开始,我们对新聘教研系列人员实行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预聘-长聘”制度,同时,健全学院和学部学术委员会并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作用。“预聘-长聘”制度的核心与原则是什么?通常大家理解的可能就是“非升即走”,但实际上它们不能划等号。我觉得其核心理念是:吸引和支持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者专注发展新的学科与研究领域和方向,塑造学科与院系的未来。我们要给预聘的青年学者充分和良好的学术发展条件,包括启动经费与实验室空间、招收培养研究生资格等,帮助他们发展教学科研能力。
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成立暨干部聘任仪式。

澎湃新闻:去年,中山大学正式启动学部制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检验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什么?
高松:我们推进学部制改革,目的是健全学术治理体系,激发院系活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学科交叉,更进一步提升自主培养人才的能力水平。
近年来学校快速发展,在广州、珠海、深圳有“三校区五校园”60多个院系,有一些学院的专业是相同或相近的。学部主要由相同和相近学科院系组成,设置有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包括统筹学部内院系学科规划与布局,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学位授予标准、教师评聘标准等,构建“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促进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部内或学部间跨学科教育和研究,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学部的设立将有利于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学术标准与学术评价。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已成立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理学、工学、信息、医学等七个学部。以医学部为例,我们有8个医科学院,10家实力强劲的附属医院。成立医学部,可以统筹整个医学教育,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到继续教育,完善医学教育的完整性,这也是为争取中央和地方共同支持做一个基础性的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设计师导航|好狗导航|自动秒收录|有推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7 10:05 , Processed in 0.205606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