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推-微信公众号推广-网络推广-论坛推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30|回复: 0

复制推广的“西安样本”底气从何而来?

[复制链接]

78

主题

227

帖子

7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13
发表于 2020-12-3 22: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行走自贸区│复制推广的“西安样本”底气从何而来?
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一家企业的生产线。
  西部网讯(记者 凌旎 苏静萌 赵昊 宋洋)从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那一刻起,便打上了深深的“开放”烙印。
  三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成为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产生的“政策高地”效应对提升陕西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域,西安区域主动作为,紧贴企业需求进行改革创新,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领域改革、贸易转型升级、金融服务开放等方面基本完成了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252项创新案例,越来越多的“西安样本”得到复制推广。
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一家企业的仓库。
  创新红利释放 示范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自揭牌至今,西安区域共形成创新案例252项,其中9项在全国复制推广或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表扬,20项在全省复制推广。
  例如,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的——“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业务服务平台,上线仅一年多,就在简化交易流程、提高结算效率以及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上给出了自贸“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在线报关、报检、投保申请、人民币结算和国际收支申报等一条龙服务,让企业“跑网路、不跑马路”;创新“站点企业+农户”模式,为农户提供出口代理、融资担保等服务,让农户足不出户把“山里货”卖到国际市场;为小微企业提供出口贴现、打包贷款、出口双保理等10余种贸易融资产品和全产业链融资解决方案。
  目前,“通丝路”平台可使用中、英、日、俄、韩五种语言进行宣传推介,入驻企业160余家,在线展示陕西特色产品达200余种数千件,跨境人民币结算额突破1000万元人民币,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人民币通道。
  同时,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新技术手段,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经开功能区的“税-银-企”合作机制根据企业信誉度和企业负责人个人信誉度评级的等级不同,按企业缴税额度的相应倍数放大而给予企业一定的授信额度,其贷款金额最高为企业近一年年均纳税额的5倍。企业可以采取全线上自助操作办理免抵押物最高2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
  截至2019年底,“税-银-企”已累计提供纯信用贷款超过2.3亿元,受惠企业超350余户,有效解决了区域内纳税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该案例也被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印发,供全国其他自贸试验区学习借鉴。
陕西自贸试验区中心片区港务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促进沿线互联互通
  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就是要建设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如今的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充分发挥西安在“一带一路”中的枢纽作用,逐渐成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客商的中转站。
  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进中欧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带动博世、宝马、阿尔斯通等更多优质欧洲企业加大投资;建立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原料基地、阿拉山口加工贸易集散中心,形成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中哈农业跨国合作体系。
  提升贸易自由化。创新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模式,相继开行了“襄西欧”“徐西欧”“蚌西欧”等集结班列,常态化开行了“西安-青岛”“西安-宁波”等东向班列线路;积极构建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在海外构建了以长安号农副产品基地、海外仓、分拣中心为支撑的辐射式分级云仓网络;率先推出舱单归并通关服务模式,进出口货物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节省企业成本;推出全程统一运单,实现“一单到底”,提升运输实效。
  创新人文交流新模式。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加强文化和科技、金融、贸易融合,基地文化产业链日趋完善;建设丝路会展产业孵化园平台,引进优质会展产业资源,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会展合作。
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一家企业中,智能化的生产设备正在忙碌地工作着。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产业发展更有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创新,就是要围绕企业需求,只有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融合,企业才能有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
  围绕着提升整体营商环境和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开放高地的“西”引力不断凸显。
  建立“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工作机制,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通过“事项上线、资料容缺、流程简化、服务延时、信用监管”等手段实现政府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通过服务模式创新,突破政务服务的地理和时间限制,实现数字政府远程互联的政务服务新模式。高新功能区开展“容缺办理”,让企业先办事后补材料,促进行政效能提升;经开功能区构建“一站两口三全”项目服务机制,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国际港务功能区推出的“人脸识别”微警认证,可有效防止个人身份被冒用,为全流程线上办理提供了技术保障;浐灞生态功能区创新设立“商务秘书”,完善对集群注册企业的服务和管理。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的不利影响和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陕西自贸区西安区域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创新服务多措并举助推“疫”后经济复苏。
  出台《关于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示范作用助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意见》,从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深化金融领域开放、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创建人文交流新模式5个方面提出了15项具体措施,助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通过召开创新工作研究会、重点企业座谈会、部门联席会以及加强企业服务等方式,深入挖掘创新亮点,培育创新案例,上半年梳理创新案例32项。
  统筹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工作,惠及8130户企业,累计办理事项21562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设立行政审批中介超市,积极探索“互联网+中介服务”模式;启动3.5小时企业开办标准化服务,便利市场主体准入;建立政务服务线上“好差评”制度,精准监测服务质量;开展“水电气暖”综窗业务,提升企业群众办事效率。
  通过自贸试验区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吸引聚集了大量市场主体,截至今年6月,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50321家,注册资本6136.82亿元。今年上半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4320家(含外资企业29家),新增注册资本866.70亿元,其中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61家。
陕西自贸试验区中心片区港务区中欧班列营运中心。
  助推区域经济 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
  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4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新一轮对外开放过程中指明了方向路径。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样本”。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为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便利;在自贸试验区推行“商务秘书”服务,对集群注册企业进行监管;探索在自贸试验区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
  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鼓励外资企业参与自贸试验区建设及创新;推行“两步申报”“两段准入”通关模式,压缩通关时间,提高通关效率;持续开展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创新金融新业态,加速金融产业聚集;依托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开展创新,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区。
  探索数字中欧班列(长安号),实现运营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提升长安号的服务质量和智能化管控水平;探索中欧班列境外段重新整合编组模式,提高班列运输效率;利用“通丝路”平台扩大出口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为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规范发展提供实践案例;试点开展国内信用证项下福费廷资产跨境转让业务,提升区内跨境人民币结算量。
  充分发挥西安在科教文旅、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依托长安号、“通丝路”、跨境电商综试区、中欧产业园等平台,不断提升制度创新的首创性、集成性和系统性,形成更多特色鲜明的创新成果。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点击进入专题:
        行走自贸区
                                                                  责任编辑:刘光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设计师导航|好狗导航|自动秒收录|机灵助手|有推

网站地图

GMT+8, 2024-6-26 17:09 , Processed in 0.018810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